荔枝的历史

   日期:2017-06-08     来源:育花都整理编辑    作者:育花都乐乐    浏览:103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荔枝的历史就是岭南文明、文化与中原地带的交流史,也是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史。荔枝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的特色美味水果,已有二千

荔枝的历史就是岭南文明、文化与中原地带的交流史,也是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史。

荔枝作为中国华南地区的特色美味水果,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,广西浦北和六万大山南面的合浦堂排就曾出土过西汉的荔枝皮、核。中国最早记载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,文中称荔枝为“离枝”;赋中这样形容栽培荔枝的盛况,说是“邱陵,下平原……煌煌扈扈,照曜钜野”。公元一世纪后期,荔枝仍然很难为内地所见,因此被列入《异物制》,正式得名“荔枝”。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。公元三世纪时张勃着的《吴录》有“苍梧多荔枝,生山中,人家亦种之”的记载。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。现在广东,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。《西京杂记》中说:刘邦称帝时,收到南海尉赵佗自岭南进奉的荔枝,很高兴,还报之以蒲桃。公元前116年,刘邦的曾孙刘彻攻破南越,取岭南荔枝百株移植到陕西,建“扶荔宫”一所,后因风土不适,终止移植。

《东观汉记》中记载:“南海旧献龙眼荔枝,十里一置,五里一堠,奔驰险阻,道路为患”,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。由此可知,在汉代荔枝作为一种珍贵的果品已为中原人所知,而且可以推断出当时的荔枝品质优良,为统治阶级所垂涎。

根据《唐书•地理志》记载,在唐代,荔枝由于其特有的美味,再次被当作贡品,这种名果为人尊崇又达到一个高峰。原因之一,是盛唐时期深受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特别喜爱这种美果,年年都要岭南进贡,加上杜牧的著名诗篇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的流传,更让人对荔枝的美味倾心。唐代著名官吏和诗人张九龄、白居易还分别写了《荔枝赋》和《荔枝图序》。由于统治者和官吏的重视,当时的育种水平不断提高,《北户录》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无核荔枝。唐代的本草著作《本草拾遗》也对这种美味的热带水果作了著录。

宋代的时候,荔枝的名声进一步大增。这一方面由于当时的育种水平有了提高;另一方面还得力于荔枝产区学者的努力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蒲田人蔡襄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本荔枝专著——《荔枝谱》。书中记述福建所产的荔枝达到32个品种,对荔枝的特点和产地,以及各地所产荔枝的优劣进行一番评价。

荔枝在明代栽培更盛,根据明徐渤《荔枝谱》记载,福州郊区的凰岗一村就有很多的品种,而荔枝树的数量竟有数百万棵。当时的栽培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邓道协《荔枝谱》记载:“荔枝原无用核种者,皆用好枝刮去外皮,以土包裹,待生根如毛,再用土覆一过,以腊月锯下,至春遂生新叶”。从这种技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果树繁殖方面显示出的高超艺术,栽培荔枝是通过高压条繁殖的。据曹蕃《荔枝谱》所言,当时“种植蕃衍,品格变幻,月盛日新”,新的品种不断涌现。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,品种的增多,有关的专著不断涌现。其中徐渤的《荔枝谱》记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乃至今天还在栽培的品种。

广东栽培荔枝兴盛起来大约是明清时期的事情。根据有关记载,明清时期,广东珠江三角洲栽培龙眼和荔枝非常普遍。在华南的那些地方不但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名品繁多。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•木语》还记载,人们在长期的育种过程中,逐渐培育出分别适合在水边栽培的“水枝”和山中栽培的“山枝”两种不同的生态型。因此有所谓“近水则种水枝,近山则种山枝”。一般“山枝”后熟。同书记载,山枝的优良品种很多,如挂绿、马口铃、春荔、水浮子、露花、小华山、绿罗衣、尚书怀、公领孙、丫髻、将军荔、状元红等。

解放后荔枝得到了缓慢的发展,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荔枝生产也同样遭到了破坏,以广东省为例,1965年荔枝产量为4.81万吨,1975年为1.55万吨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国家对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,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并逐步对部分农产品进行了流通体制改革,给予了果农生产经营自主权,给水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,促进了水果业的发展。荔枝是中国传统名优水果,发展尤为迅猛,1985年全国荔枝栽培面积不足10万公顷,经过二十年的发展,2006年达57.04万公顷,产量也由原来的10万吨,发展到现在的150.80万吨,一跃成为全国第四大果树。与此同时,有关荔枝的科研也在不断的深入开展,荔枝新品种、生产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。

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称作“离枝”。据考证,一般认为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。现在广东、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。

在灵山县伯劳镇,现在还有两棵野生荔枝,当地人叫山荔或酸枝,志书又称其为火山荔。从植株形态、果皮龟裂片形状、果实肉薄且包不过核、肉核难分离以及味酸等特征来看,它们是原生的,是栽培荔枝的原种。

另据史料记载,公元前2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,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。公元1世纪的《民物志》、3世纪的《广志》中,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在册。由此可见,荔枝在中国南部的栽种和生产已有两千年的历史。

在宋朝,灵山香荔在中国物产和文学史上曾两度闪射耀眼的光彩。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从海南岛的儋州流放地北归逗留合浦期间,品尝了从灵山送去的这一佳果后,留下了脍炙人口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千古佳句。宋神宗皇帝吃过大理寺丞梁世基从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这一珍品后,亦欣然赐诗:“横浦江南岸,梁家间世贤。一株连理木,五月荔枝天。”

在今日的中国,广东,广西,海南,福建,四川,云南及台湾都有种植荔枝,大约是从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都有。中国以外很多国家亦有种植,近者东南亚大部份国家如越南,泰国等都有荔枝出产,远者地球另一方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,及澳洲的昆士兰亦有引入荔枝裁种。

在国外,欧洲、美洲、亚洲、非洲的几十个国家也产荔枝,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入栽培的。

《荔枝谱》中国古代有关荔枝的专著。北宋书法家蔡襄(1012~1067)撰。成书于1059年。书中论述了福建荔枝的栽培、服食、加工和品种。全书按专题分为以下7卷。①阐述天下荔枝唯福建、广东、南粤、巴蜀有之。真正良种产于福建的4个郡,其中福州最多,兴化军特奇、泉州和漳州亦知名。②介绍兴化军的风俗,凡园池胜地,只种荔枝,其中陈紫品种色香味最佳,天下第一。③叙述福州种荔枝最多,甚至一家有万株的。商人将荔枝加工品外运,陆路至京师、北戎、西夏,船行到新罗、日本、流求和大食,莫不爱好。④认为食荔枝对人体有益无害,有人一天吃千颗,也不生病。⑤介绍种植技术。例如荔枝新苗畏寒,冬季要覆盖;长成后,春天开花,色白,每隔一年开花一次,叫作歇枝。⑥介绍加工方法。有红盐法、白晒法和蜜煎法等。其中白晒法的制品色黄白而味美,用于进贡和销往外地。⑦列出福建32个荔枝品种的成熟期、果实大小、颜色、香味浓淡、酸甜程度等。按品质排列顺序,领先的12个优良品种是陈紫、江绿、方家红、游家紫、小陈紫、宋公、蓝家红、周家红、沙家红(前9种以种植者的姓命名)、法石白、绿核和园丁香。其余20种未按品质排顺序,它们是虎皮、牛心、玳瑁、硫黄、朱柿、蒲桃、蚶壳、龙牙、水荔枝、蜜荔枝、丁香荔、大丁香、双髻、真珠、十八娘、将军、粉红、中元红、火山和绿荷包。书中对每一品种的特征都有简要的说明。

 
 
更多>推荐花语文化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养殖知识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闽ICP备17002783号